00.jpg

看到劍雨這個名字跟海報上吳宇森作品幾個字,其實當下的反應這大概又是黃金甲之類的爛片吧。自從李安的臥虎藏龍後,華人電影世界又掀起一陣武俠熱,不不,應該說是古裝武俠瘟,病情嚴重程度到各類大導演無一倖免。從張藝謀的英雄開始,黃金甲,陳凱歌的無極,馮小剛的夜宴,到袁和平的蘇乞兒,品質是一路下滑,基本上故事要多難看就有多難看。少了李安電影裡的水墨般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後,這些片基本上就是華麗的空殼子,只見一堆大牌演員穿著古時候的PRADA念著一些不知什麼人寫的狗屁不通的文謅謅台詞,吊著鋼絲展開一場又一場的無意義的動作戲。武打純靠CG,文戲又讓人起雞皮疙瘩,你要怎麼叫觀眾感動?那些無意義呢喃的"內心戲"放在瓊瑤片裡都還欠缺邏輯,何況硬要套在刀口舔血兵荒馬亂的江湖?虯髯江湖大漢被幾十人拿刀圍著還要深情款款看正妹說 "冷嗎,我的刀比妳的心更冷"這種不知所云的廢話。更甚者是這些大導演導起古裝動作片來都犯了全天下古裝戲都會犯的錯:自從魔戒以後,人人都要學Peter Jackson,古裝動作戲一定要有壯觀大場面,路人士兵一定要夠多,一眼望去黑壓壓的一片,所以最常見的就是一群雜魚士兵用遠鏡頭Zoom In, 然後上下揮動兵器激動著喊著"報仇雪恨"之類的台詞就成了這類片不可或缺的場景。總讓我想起瘋狂的賽車裡面喪葬業者經典的台詞, "十八相送!一水黑!看上去就像黑社會!有沒有,要的就是氣氛絕對的莊嚴肅穆,絕對的氣勢如虹...." 這種戲說穿了就是東拉西湊的紙別墅,一戳就破。

也因此在沒看劍雨前會想吳宇森怎麼這麼想不開要弄髒自己的招牌?讓我抱著幸災樂禍的心情看了這片。令人意外的是很快的就發現導演的手法跟吳宇森不一樣,劇情也不像是紙糊的,再仔細一看海報封面,原來導演是我很喜歡的蘇照彬阿!

01.jpg 

第一次聽到蘇照彬這個人是看運轉手之戀,對其快節奏又不八股的敘事風格還有藉著計程車這個載體來當媒介濃縮整個社會價值縮影的巧思深深佩服,但真正讓我折服的是雙瞳跟詭絲兩部戲,雙瞳是他跟陳國富合編,巧妙的融合道教神祕色彩與現代刑案推理的原創故事,磅礡的情結與民間信仰的神祕力量都讓這個科幻故事的底非常紮實,一點也不像是亞洲人拍的出來的電影。簡單的說這部戲有濃濃的X-files色彩加上日本漫畫孔雀王早期單篇故事的精隨。雙瞳成功之後他跟別人合編了三更裡面陳可辛導的"回家"這個故事,雖然短但卻是三更裡面最好看的一個故事,除了點出內地香港情結外,一樣也是善用生死解脫的情結,用編造的中醫傳說把整個故事烘托的淒美非凡。蘇照彬的科幻第3部曲就是大名鼎鼎的"詭絲",跟雙瞳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把科學跟民間傳說用似真似假的方式沾在一起,讓觀眾會有煞有其事的錯覺。由於蘇照彬不是電影科班出身,所以他的劇本風格往往受他理工科背景的影響,除了擅長用偽科學理論當做題材的元素外,故事的邏輯性也比較強(當然還是有一些bug)。現在的好萊塢的科幻片雖然砸下很多錢但通常都缺乏基本的說服力,跟80年代一些經典科幻片比起來,現在的科幻片往往連一個核心的假理論都編不出個所以然,當然套上劇情後整個故事的邏輯就更無法自圓其說,相較起來蘇照彬的創意跟邏輯是很值得肯定的。當然蘇照彬對情感的掌握並不熟練太過方方角角,雙瞳跟詭絲雖然很想傳達他對愛的想法,但最後表達出來只是某一種執念罷了。這也許跟他受理工的訓練有關吧,很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他把這種過於強烈的味道自然的隱藏起來。

劍雨是蘇照彬第一個武俠作品,吳宇森很欣賞蘇的才華,甚至說看到蘇就像看到當年的徐克一樣,吳宇森在劍雨這部片的籌備過程裡負責投資與協調種種幕後作業,為蘇照彬出了不少力,算是有點提攜後進的味道。儘管打上吳宇森作品的名號,但這部戲還是蘇照彬的心血之作,毋庸置疑。脫離了科幻的外衣(或者變臉也算是科幻的一種),劍雨走的依舊是奇情推理色彩的路線,故事的風格十足的古龍味,不知道蘇導演年輕的時候是不是古龍迷,因為奇情的劇情,神祕的殺手組織,加上復仇的方法都有著化不開的古龍味。甚至對白也帶點現代散文風格頗有古式色彩。舉個小例子:看到余文樂演的殺手對平淡家庭生活的嚮往,就讓人想起流星蝴蝶劍。劍雨的故事描寫神祕暗殺組織的頭號殺手因某次任務逃離組織隱退江湖,卻因為一件寶物而被仇家與組織追殺,只得被迫站出來與過去的自己畫上句號。儘管故事格局不大但蘇照彬對於角色的定位下足了功夫,不論是殺手組織的複雜角力,男女主角的愛怨情仇都刻畫鮮明,讓故事隨時能處在緊繃的張力邊緣,絕無冷場。由於有香港的奧援有幾個武打橋段的設計相當不俗,最精采的當屬戴立忍的雜技殺手,秀出來的火彩還真有點古時候傳奇小說裡那種異能江湖人的味道。演員方面有王學圻加上戴立忍就已經相當過癮,韓國小生鄭雨盛差在畢竟是用配音總是隔層山可惜了點。兩位女主角就...無所謂啦。反正楊紫瓊會打,大S會脫就可以了。

雖說劍雨是個商業片,但我覺得也許這才是台灣電影界現時該走的路。過去很多年來受到學院派的主導,國片=為得獎而拍的片=拿輔導金拍出讓人看不懂的片,只要拍商業片就要受到影評的撻伐,沒深度啦,低俗啦這類的評語絡繹不絕。搞到台灣電影工業成了一潭死水,市場不斷萎縮,好的人才流失。觀眾也不想花錢找罪受,看不懂你拍的片就是沒藝術水準這種壓力誰想試?海角七號的成功多少反映出這種問題的嚴重性,壓抑到極點相繼而來的就是這種極大的反彈。每個新銳導演都以為自己是侯麥,楚浮。殊不知畢卡索在畫抽象畫以前的傳統技法可是練的一等一的,如果連說普通故事的能力都沒有還妄想講什麼有深度的故事呢?結果就是好一陣子國片的"藝術電影"讓電影業淪為小眾市場。我無意貶低他們對電影的熱情與努力,我也欣賞藝術電影的美與價值。只是要讓電影業健全茁壯的發展不可能偏廢一方,每天吃米其林三星餐廳能有多少人負擔得起?電影工業不能靠輔導金過日子,要能吸引足夠觀眾的支持讓電影業自給自足才是長遠之道,也才能吸引優秀的人才往這個圈子發展。等到這個工業有一定商業規模,自然會有不同類型的作品湧現,到時候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各取所需。我們看看泰國韓國的電影這些年的迅速發展不難想見這才是在好萊塢強勢壟斷之下還能發展本土電影文化的健康方法。如果多幾個蘇照彬,陳國富,魏德聖也許我們也能走出讓世界借鏡的一條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夜裡一陣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